作为隐喻的建筑:这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
哲学的起源:作者说在《世界史的构造》这本书里,他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重新思索,并在交换样式A、B、C之外,发现了交换样式D。作者还指出,交换样式D必然收敛为宗教的形态,而在遥远的伊奥尼亚时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经存在过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该书是日本左翼批判理论的代表柄谷行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理论著作。面对冷战格局解体和马克思主义未曾有过的危机,作者参照康德的“整合性理念”试图重建“共产主义道德形而上学”。同时,依据“交换形态”论提出独创的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说。
历史与反复:本书是一部尝试运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方法透视世界近代史,透过文学文本的解读来观察日本明治时期以来的近代化历程和思想话语空间的著作,反映了作者对马克思理论的探索,以及对文学和历史的全新思考。作者认为,历史的反复(重演)是存在的,但反复的并非事件而是结构。
世界史的构造: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对其《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和《迈向世界共和国》所述观点全面体系化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试图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批判性的继承。 马克思主要从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的维度来考察社会构成体的历史,国家和民族便被视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于文艺杂志上的批评随笔结集。1980年成书以来,这部代表日本后现代批评水准的经典著作受到高度评价,同时随着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土耳其文版等的陆续问世,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